12月17日——18日,由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辦的“山東省涉水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學會第二屆會員大會暨首屆環渤海水下考古論壇、第二屆淄博窯古陶瓷學術研討會”在濟南召開。由于疫情原因,本次會議采取線上方式舉辦,我校校長孫啟友、淄博窯古陶瓷研究院院長張光明及美術系五名教師受邀全程參與了本次會議。

會議分三個單元進行。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省涉水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學會理事長劉延常匯報了學會近期工作開展情況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強調學會將加強自身建設、服務會員發展,積極組織課題申報與社科成果評獎推薦工作,致力于考古成果的價值闡釋與弘揚,持續做好涉水文化遺產保護,進一步促進考古能力和學科建設,助力山東省涉水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全面發展。在第二個單元環節,多位來自高校及文博機構的一線專家學者在首屆環渤海水下考古論壇中做了專題學術報告,詳細介紹了近年來環渤海地區靖遠艦、東坑坨一號沉船等水下考古調查及發現成果,并對未來出水文物的保護及利用提出了構想及展望。

第二屆淄博窯古陶瓷學術研討會放在第三個單元進行,也是本次學術研討會的重頭戲。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淄博窯近期考古發現、瓷器的流通與傳播、裝飾工藝技術、裝燒工藝等做了內容詳實的精彩發言,為淄博窯的后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與思路。淄博窯歷史悠久,是我國北方古代重要瓷器生產中心,自北朝時期寨里窯成功燒制青瓷,至今已有1400余年制瓷史。淄博窯產品流通廣泛,裝燒技術與裝飾工藝特色鮮明,對研究我國陶瓷生產工藝、了解地域文化特色等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近兩年,山東考古發現十余處瓷器遺址點,標本豐富的遺址為今后淄博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實物資料。
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淄博窯古陶瓷研究體系已基本建立,尤其是去年我校淄博窯古陶瓷研究院的成立,進一步加快了淄博窯古陶瓷相關學術研究活動的開展。本次會議明確將每年舉辦一次淄博窯學術研討活動,圍繞學術前沿、課題,堅持問題導向,在不斷交流碰撞中加快推進淄博窯古陶瓷學術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