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探討師生線上教學情況中存在的現實性問題,分析影響線上教學有效性的因素。調查發現,平臺網絡環境是影響線上教學的首要因素,教學設計優化是影響線上教學的核心因素,教學評價反饋是影響線上教學的關鍵因素,教學服務支持是影響線上教學的保障因素,學生居家學習狀態是影響線上教學的主觀因素。基于此,提出從強化平臺統籌和資源整合,完善線上教學網絡運行環境;踐行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理念,實現線上教學設計流程再造;創新教研培訓,建立線上教學支持服務機制;發揮家校共育作用,保證線上教學育人合力等方面提升線上教學有效性,從而保障線上教學質量。
關鍵詞:疫情背景;線上教學;有效性;有效教學;影響因素;策略
引言
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劉瑩主持的《疫情背景下線上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和優化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0YZG005,參與人:陰祖寶、徐濤、翟媛媛、李莉、賈萬剛、張良朋。
本課題立足疫情背景下的線上教學,通過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研究線上教學中存在的現實性問題,深入探討影響線上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提升教學質量和成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策略。研究有利于深化對線上教學認識,拓展有效教學研究的領域,為疫情背景下線上教學的實施提供有益借鑒和指導,對于解決線上教學“低效”等問題,改進線上教學方式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意義。
一、問題緣起
為有效應對新冠疫情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沖擊,教育部統一部署提出“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紛紛利用各種在線教學平臺和網絡學習資源,開展線上教學工作,以此解決學生居家學習問題。線上教學雖然形式新穎,解決了“停課不停學”的問題,但新穎的授課方式對于廣大教師和學生而言無疑也是一次挑戰。與傳統課堂相比,線上教學應該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如何互動,教學結果如何評價,教學效果如何保障以及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鑒于此,本研究立足疫情背景下的線上教學,通過理論建構和實證研究,探討線上教學中存在的現實性問題,分析影響線上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線上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策略。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與工具
本研究首先運用文獻法,整理和歸納出國內外學者有關線上教學的觀點,尤其是對線上教學影響因素的研究,把握線上教學有效性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建構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為調查問卷維度設計奠定理論基礎。
通過綜合分析,在線教學不僅受其內在基本組成要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多種外在因素的共同影響。本研究認為可以從平臺建設、教學準備、教學策略、教學評價、教學支持、家長參與研究分析影響線上教學有效性因素。以此,從平臺建設、教學準備、教學策略、教學評價、教學支持、家長參與等方面分別編制了教師和學生疫情期間線上教學開展情況調查問卷及訪談提綱。
(二)調查對象
由于處于疫情防控期間,調查研究借助網上問卷平臺進行發放,并通過線上交流方式進行訪談。為保證調查樣本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本研究選取了不同區域(城區、鄉鎮)、不同學段和不同年級的師生作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收回教師問卷208份,學生問卷365份。
三、線上教學實施狀況調查數據分析
(一)平臺網絡環境是影響線上教學的首要因素
教學平臺是保障線上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對目前使用的教學平臺的統計,教師使用專業教學平臺的僅占8.2%,絕大部分的教師使用的是騰訊群課堂、釘釘會議、微信QQ語音及視頻等非專業教學平臺。非專業教學平臺容量有限,在教學高峰時段,經常出現網絡擁擠、運行卡頓、延遲、掉線等問題,致使教學連貫性大打折扣。通過學生訪談發現,目前任課教師在平臺軟件選擇上存在多而亂的問題。不同學科的教師所選用的平臺不一樣,學生需要下載并掌握多個平臺來應對不同的學科上課需求。同時由于非專業平臺功能不全,造成同一教師在資源上傳、直播上課、作業提交需要分別使用不同的平臺,上課需在各平臺間來回切換,這不僅給學生線上學習帶來了極大不便,也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備課負擔,無端浪費了師生大量精力。
(二)教學設計優化是影響線上教學的核心因素
在教學準備上,74.04%教師在每次開展線上教學之前會提前通過QQ群、微信群等平臺發布學習資源、學習計劃或課程預習內容,也有25%的教師選擇有時會發布。大部分的教師能夠意識到課前預習和教學前置對于線上教學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教師存在課前介入不到位的問題。
在教學方式上,66.54%的教師采用直播互動的方式,18.27%的教師采取視頻錄播+在線討論與答疑的方式。通過調研發現,面對全新的線上教學,由于缺乏教學實施經驗,也沒有可參考的教學案例,大部分教師存在教學不適應的問題,對線上教學認識不清,存在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的慣性思維,僅是將“課堂搬到了網上”,未能對教學方法和思路做出更新和調整。
在教學互動上,師生互動性不足是線上教學的重大痛點。數據顯示,高達71.16%的教師認為學生們參與在線討論互動的積極性比線下課堂教學是低。這一方面在學生調查問卷中也得到了印證。同時,教師在線上教學中遇到的最主要挑戰選項中,高居前兩位也是“難以掌握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和“在線互動研討難以開展”。由此可見,線上教學中受制于平臺環境制約,師生無法進行面對面的互動交流,教師難以時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無法及時跟進和調整教學方式和進度。由于缺乏有效地監控和管理,線上教學在效能上是無法比及傳統課堂的。線上教學過程中師生教學互動的主要方式是學生有問題給教師留言,教師定時集中回復(60.58%)和點名提問(55.77%),而采取個性化答疑或組織學生線上分組討論等方式的則較少。這也說明部分教師尚未掌握促進師生線上互動的有效方式和方法,線上教學須亟待克服師生互動低效問題。
(三)教學評價反饋是影響線上教學的關鍵因素
目前,如何利用現有的教學網絡平臺幫助教師開展教學評價和反饋,是線上教學面臨的一大難題。數據顯示,教師采用的線上教學主要的評價方式是作業互評(75%)和在線測試(61.54%)。但這兩種形式仍是一種滯后性的評價,只能在形式上和結果上實現評價的目標,無法實現對教學過程中師生行為的即時反饋評價。在作業批改方面,教師對作業多是全批全改,有利于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以此督促學生改進自身學習。通過調查發現,線上教學期間,大部分教師對學業困難等特殊學生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通過線上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個性化指導;通過電話詢問、社交軟件溝通等方式加強督促;加強與家長溝通等措施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指導。這反映出了教師對于教學的熱情以及對于學生的高度責任感。數據顯示,75.03的學生認為當前線上教學與線下面授學習相比作業量要更多。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師在無法有效應對線上教學帶來的授課壓力時,寄希望于通過增加課程作業量的方式督促學生學習,以此來保證教學質量。然而,這種做法又使線上教學陷入了應試教育、題海戰術的窠臼,在加重學生學業負擔的同時,也降低了學生線上學習的興趣,長期來看也必將影響線上教學的效果。
(四)教學服務支持是影響線上教學的保障因素
與傳統教學相比,線上教學在教學情境、教學方式、教學媒介、教學生態、師生角色等方面都有極大的不同。這無疑對教師教育教學提出了挑戰。數據顯示,在開展線上教學時,63.46%的教師感到焦慮,16.35%的教師感到壓力很大,很焦慮。由此可見,面對線上教學這一全新的教學形式,以及各種層出不窮的問題,廣大教師普遍感受到經驗和能力的缺乏,并由此產生了焦慮情緒。對于教師參加在線教學研討或培訓活動的次數統計中,3次及以上的占49.04%,2次的占16.35%,1次的占21.15%。在對所在學校及上級部門提供的在線教學的指導與支持情況的評價中,37.5%教師選擇了一般及以下。可以看出,為應對線上教學各級教研室和學校都普遍開展了相應的教研和培訓活動,但是在頻率上、效果上卻差距很大。說明目前部分學校尚未建立起常態化、制度化的線上教研和培訓機制,在幫助和指導教師有序、有效地開展線上教學上的支持服務力度亟待加強。
(五)學生居家學習狀態是影響線上教學的主觀因素
線上教學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監控與管理,這對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調查發現,有43.5%的學生在線上上課期間存在“有時會開小差,吃零食或離開”或“玩游戲或上網”的情況。另有20.45的學生雖能夠基本認真聽課,但不能及時記筆記。同時,從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數據可知,在影響線上教學(學習)效果的因素中,師生普遍認為最重要因素是學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
線上學習最顯而易見的不同是學習空間的變化,由學校轉移到了家庭。學生居家線上學習離不開家長的理解支持,家長的參與程度至關重要。調查發現,在家長對線上教學的支持和參與程度認識上,68.27%的教師認為家長是“比較支持,參與適中”;15.38%的教師認為家長是“很支持,參與度高”。線上教學期間,78.6%的學生家長會經常參與和督促學生學習。由此可見,絕大多數的家長都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學生線上學習之中,指導和監督學生做學生居家學習與生活。在訪談中發現,在延期開學前期,父母在學習中的參與度比較高,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也比較高。但隨著陸續復工復產,家長陪伴學生學習的時間也隨之減少,學生線上學習往往由祖輩監督進行,但是相對于父母,祖輩在孩子心中的權威不足,多數孩子不聽從祖輩的管教。同時也受至于祖輩信息素養、文化水平限制,祖輩對學生的指導作用有限。
四、提升線上教學有效性的建議措施
(一)強化平臺統籌和資源整合,完善線上教學網絡運行環境
通過調查發現,不少學校在線上教學平臺建設和應用方面存在著終端程序操作復雜繁瑣,平臺數量冗雜,技術水平良莠不齊,網絡硬件設施布局不合理等局限。線上教學的有效開展需要持續優化和完善網絡平臺環境,強化各類平臺統籌和功能優化,真正以信息技術賦能線上教學,實現校內教務管理平臺與線上教學平臺的無縫連接,達成信息共融共享、互聯互通,從而建構穩定、規范、安全、適切的線上教學平臺。例如,簡化教學平臺操作程序,提升線上教學平臺的兼容性,避免出現課程資源建設、師生教學互動、上課簽到、作業提交等方面多平臺共存的局面。
(二)踐行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理念,實現線上教學設計流程再造
線上教學已經觸發了互聯網時代課堂的深度變革。要按照“激發學習--維持學習--促進學習”的思路,創新線上教學設計。要以去中心化思維和客戶思維轉變師生角色認知,學生作為學生主體的地位更加突顯。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指導,要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通過學習賦權,激發學生學習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主動性,激勵并指導學生開展自主而有深度的學習。要建立課前、課中、課后閉環式指導督促體系,特別是加強預習環節的指導,精心設計學生任務單、導學案等,實現教學前置,讓學生有備而學,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
(三)創新教研培訓,建立線上教學支持服務機制
要建立線上教學的教研和培訓機制。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線上教學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各級教育部門要科學制定區域線上教學實施方案,統籌做好春季學期教學進度安排。同時結合地區實際,編制教師線上教學指導意見,明確教學規范和操作流程等,邀請各科名師錄制線上教學示范課等形式,為一線教師提供科學精準指導。同時,要加強對信息化薄弱地區和學校的幫扶,建立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開展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結對幫扶活動,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學校要常態化制度化開展線上教研活動,組織教師做好網絡集體備課和教研工作。要建立線上教學監督評估體系,加大課堂教學質量監控力度。
(四)發揮家校共育作用,保證線上教學育人合力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線上教學實施這一“工程”中的兩個主要參數,互動共育則成為調節和控制這兩個主要參數相互作用的中樞,這需要學校和家庭協同合作,相互扶持,整合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建立家校合作共同體,保障學生居家學習和健康生活。學校、教師要通過官方公眾號、QQ群、微信群等網絡平臺以及家長學校、線上家長會等形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讓家長熟知線上教學安排,引導家長增強責任意識,指導家長努力創設線上學習的良好環境。